全球首次!头发丝厚度国产植入式微电极,助脑深部肿瘤手术成功
“患者术前由于脑肿瘤压迫,出现癫痫频发的症状。术后,患者癫痫未见发作,语言表达清晰流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同时,手术避免了新的神经功能受损,为接下来的康复和后续治疗打下了坚实基础。”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主任史怀璋介绍。史怀璋在手术现场这是全球范围内首次报道的脑机接口应用于脑深部肿瘤术中边界精准定位的临床试验。而让这场“精准手术”成为可能的,是一枚厚度仅一根头发丝粗的国产植入式微电极。自主研发的NeuroDepth临床微电极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传感器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与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联合,成功完成“基于植入式微电极阵列的脑深部肿瘤边界精准定位”临床试验,为神经外科提供实时、高精度的“病灶导航”,有望在精准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健康脑组织,提升患者术后神经功能保留率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实现脑肿瘤边界精准识别神经胶质瘤、脑转移瘤等脑肿瘤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浸润性生长特性导致肿瘤组织与正常脑组织边界模糊难辨。因此,精准定位病灶边界对手术切除、放疗规划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史怀璋介绍,临床常用的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术前检查,虽能大致定位肿瘤位置,帮助定位病变及避开功能区,但无法反映手术中诸如脑组织移位等动态变化,误差可达5 ~ 20毫米,在肿瘤切除后期误差更为明显。术中超声、黄荧光导航等技术也难以实时、精准区分正常脑组织功能区与肿瘤组织。“此外,术中皮层脑电图(ECoG)电生理监测技术虽然分辨率为毫米级,但检测的是场电位信号,无法实现单细胞水平精准识别,同时存在检测的滞后性。因此,医学界急需一种能在术中实时判读、精准识别的技术。”史怀璋说。为脑肿瘤手术装上“精准导航”破解临床难题的关键力量,来自在航空航天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的空天信息技术,尤其是应用于传感器领域的微机电系统技术。脑机接口器件工艺制作现场“空天信息技术并非局限于传统航空航天领域,在与微系统、医工交叉融合的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潜力,如高性能传感器、智能感知与神经接口等关键技术的协同发展,正加速推进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的工程转化与临床落地。本次临床试验的成功落地是脑机接口技术走向临床转化与产业化发展的关键一步。”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天院学术院长吴一戎表示。空天院是国内最早从事植入式脑...
发布时间: 2025-09-01 15: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