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微研学术官网!

学术会议交流

微研学术致力于通过组织国际会议、论坛和研讨会等活动,搭建全球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科研成果、开展科研合作的平台,并联合国际知名出版社,遴选高质量学术论文出版。

查看详情

翻译润色

微研编译特邀领域专家,提供精准翻译与论文润色服务,提升学术表现力,助力您的论文发表。

查看详情

SCI发表支持

针对学术论文从评估到发表全过程进行个性化辅导,包括预审评估、期刊匹配、排版校对、稿件提交、审稿意见回复、检索查询等。

查看详情

英文论文查重

论文查重是科研成果发表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微研提供iThenticate查重服务,并提供详细专业的查重报告,消除重复率过高的潜在风险。

查看详情

会议推荐

【ACM出版】第二届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国际研讨会(ICDIS 2025)

EI,Scopus

【ACM出版】第二届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国际研讨会(ICDIS 2025)

会议地点: 新加坡

会议时间: 2025年9月26-28日

截稿时间: 2025年6月30日

【SPIE/IEEE出版】第二届通信、信息与数字技术国际会议(CIDT 2025)

EI,Scopus

【SPIE/IEEE出版】第二届通信、信息与数字技术国际会议(CIDT 2025)

会议地点: 新加坡

会议时间: 2025年9月26-28日

截稿时间: 2025年9月15日

[海外会议]中欧科学家论坛暨第七届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国际会议(AIAM 2025)

SCI, SSCI, EI, Scopus

[海外会议]中欧科学家论坛暨第七届人工智能与先进制造国际会议(AIAM 2025)

会议地点: 德国-海德堡

会议时间: 2025年10月31-11月2日

截稿时间: 2025年7月31日

第三届大数据、计算智能与应用国际会议(BDCIA 2025)

EI, Scopus

第三届大数据、计算智能与应用国际会议(BDCIA 2025)

会议地点: 中国-湖北省-黄冈市

会议时间: 2025年11月14-16日

截稿时间: 2025年8月15日

第四届清洁能源存储与动力工程国际会议(CESPE 2025)

EI, Scopus

第四届清洁能源存储与动力工程国际会议(CESPE 2025)

会议地点: 中国-福建-厦门

会议时间: 2025年11月21-23日

截稿时间: 2025年8月31日

【SPIE出版】第六届电信、光学、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TOCS 2025)

EI, Scopus

【SPIE出版】第六届电信、光学、计算机科学国际会议(TOCS 2025)

会议地点: 中国-河南省-南阳市

会议时间: 2025-11-21

截稿时间: 2025-09-30

第三届物流工程、供应链与数字化转型国际学术会议(LESCDT 2025)

EI, Scopus

第三届物流工程、供应链与数字化转型国际学术会议(LESCDT 2025)

会议地点: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

会议时间: 2025年11月28-30日

截稿时间: 2025年8月31日

【SPIE出版】第四届先进材料与装备制造国际会议(AMEM 2025)

EI, Scopus

【SPIE出版】第四届先进材料与装备制造国际会议(AMEM 2025)

会议地点: 中国-河南省-郑州市

会议时间: 2025-12-04

截稿时间: 2025-09-15

查看更多

发表案例

TVTG-TEHNICKI VJESNIK-TECHNICAL GAZETTE

TVTG-TEHNICKI VJESNIK-TECHNICAL GAZETTE

作者: X. P. Liu, Q. Zhang, Y. Y. Zhang, J. L. Hou

专业: 机械电子

ISSN: 1330-3651e-ISSN: 1848-6339

论文题目: Study on the feasibility and optimal frequency of ultrasonic assisted ice drilling method

Acta Informatica Malaysia

Acta Informatica Malaysia

作者: X. Hong, L. L. Shang, R. S. Yin

专业: 管理工程

ISSN: 2521-0874e-ISSN: 2521-0874

论文题目: Cutting-edge research on real estate industry develop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ig data

Engineering Heritage Journal

Engineering Heritage Journal

作者: Q. F. Ma

专业: 安全工程

ISSN: 2521-0904e-ISSN: 2521-0440

论文题目: Construction safety inspection platform of high-speed railway super large swivel bridge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Urban Planning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Urban Planning

作者: Y. Yang, J. Q. Wang

专业: 土木工程

ISSN: 2616-3969e-ISSN: 2616-3969

论文题目: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proposed reservoir on Jinling avenue

Adult and Higher Education

Adult and Higher Education

作者: H. Liu, F. Qin

专业: 教育教学

ISSN: 2523-5826e-ISSN: 2523-5826

论文题目: Research on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service of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Nonlinear Science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Nonlinear Sciences

作者: J. J. Li, F.Y Huang, Y. Xu, Q. Cheng, X. M. Liu

专业: 机械工程

ISSN: 2444-8656e-ISSN: 2444-8656

论文题目: System Identification of a rotary flying shear based on EKF

Applied Sciences-Basel

Applied Sciences-Basel

作者: W. W, Xu, L. Chen, H. Z. Chen, W. Z. Xiao

专业: 土木工程

ISSN: 2076-3417e-ISSN: 2076-3417

论文题目: Research on detection methods of basic operation data for inter-basin water diversion

Journal of the Energy Institute

Journal of the Energy Institute

作者: S.F Li, X.L. Liu

专业: 能源工程

ISSN: 1743-9671e-ISSN: 1746-0220

论文题目: Recent advances and challenges of horizontal well with SRV in unconventional tight oil reservoir

查看更多

客户单位

重庆大学
中山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天津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
兰州大学
湖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东南大学

新闻资讯

困扰全球科学家140年的难题,有解了

油菜、白菜、甘蓝、萝卜是大众最熟悉的十字花科作物,也是食用油和蔬菜的主要来源,然而它们都受到同一种毁灭性病害——根肿病的威胁。根肿病在全球超过80个国家和地区的蔬菜产业中流行,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苗期发病甚至可造成绝收。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根肿菌非常独特,它既不是真菌、卵菌,也不是细菌,而是一种具有动物行为的低等单细胞真核生物。从发现根肿菌至今的140年来,如何高效持久防控十字花科根肿病,是困扰全球科学家的一道难题。9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胜毅、刘立江团队在《自然-遗传学》发表重要成果,首次报道了由感病基因GSL5介导的根肿病隐性广谱抗性,并创制出广谱高抗(免疫)根肿病的油菜、白菜、甘蓝新种质,揭示了其作用机制,为植物与病原间互作提供了新的理论认识。油菜根肿病危害情况。受访者供图神秘而独特的根肿菌论文通讯作者刘胜毅告诉《中国科学报》,根肿病是十字花科作物共性、重大、毁灭性土传病害。自2010年以来,油菜根肿病在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主产区扩散迅速,目前已大范围流行,每年发病面积超2000万亩,经济损失达数百亿元。“发掘和利用抗根肿病种质和基因资源进行抗病育种,是控制油菜根肿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尽管我国油菜抗根肿病育种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存在抗病位点/基因抗谱窄、育种周期长等问题,生产上由于根肿菌生理小种变异而导致抗病品种抗性丧失快。因此根肿病高效持久防控是世界难题。”刘胜毅说。“最难的是人们对根肿病病原太陌生。”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刘立江说。与其他已知病原菌不同,根肿菌可以寄生在植物细胞内,但它和植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2015年,刘立江接手根肿病研究时对根肿菌一无所知,翻阅资料后才知道,根肿菌属于有孔虫界。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1972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终身荣誉教授David S. Ingram发表的一篇关于根肿菌生活史的论文引起刘立江的注意。“这篇论文以实验数据为基础,而其他文献大多是一些猜想。”这给了他很大启发,决定先搞清楚根肿菌独特的生活习性。利用先进技术手段,2020年,刘立江在《植物病理学》发表基于实验和显微照片的根肿菌生活史研究成果。“了解根肿菌的生活史,是我们攻克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基础。”刘立江说。原来,根肿菌能进入植物细胞中,是唯一 一类能够在植物细胞内进行寄生的真核病原物。根肿菌的生活史非常复杂。它在土壤里以休眠孢子的形...

发布时间: 2025-09-04 15:13:08

破校史,贵州师范大学,首次第一单位发Cell

9月3日,孙蒙祥教授领导的武汉大学赴贵州师范大学帮扶团专家团队与湖北大学罗盼合作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Reprogramming of microspore fate via BBM-BAR1 for highly efficient in vivo haploid induction”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小孢子命运重编程的关键分子机制,并基于该机制,进而建立了一个无需胁迫处理即可在体内高效诱导单倍体的新技术。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贵州师范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在CNS上发表重大研究成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恭喜!武汉大学赴贵州师范大学帮扶团孙蒙祥教授、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盼副教授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贵州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武汉大学博士后史册博士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背景及成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育种学家致力于利用胁迫处理(如高温、营养饥饿等)诱导植物小孢子(未成熟花粉)转变发育命运,从配子体途径重编程为胚胎发生通路,从而获得单倍体植株。然而,小孢子命运转变为雄核发育的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基于此,研究团队证明在烟草和水稻中,小孢子特异性表达 BABY BOOM(BBM)足以诱导小孢子细胞命运转变以及体内雄核发育,有效地绕过了对胁迫处理的需求,说明 BBM 是胁迫诱导重编程中的关键调控因子。研究人员进一步鉴定出一个新的BBM下游作用因子BAR1(BBM-activated Androgenesis Regulator 1),其表达同样可独立启动小孢子的胚胎化进程,发挥与 BBM 类似的细胞命运重编程激活功能。这项研究提出并验证了一个保守的BBM-BAR1调控模块,不仅拓展了对植物细胞命运可塑性的基础认知,也为构建高效率、低依赖性、跨物种通用的单倍体诱导技术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孙蒙祥个人简介2024年,贵州省制定《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我省相关学科建设工作方案》,启动实施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省外高水平大学“组团式”帮扶贵州省相关学科建设工作。2025年初,签订《武汉大学“组团式”帮扶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学学科合作协议(2025—2030)》,孙蒙祥教授团队对贵州师范大学生物学学科进行“组团式”帮扶。孙蒙祥,植物发育生物学领域的权威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细胞生物学会资深理事,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结构与生殖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得国家“杰出青...

发布时间: 2025-09-04 15:08:39

全球排名更新!浙江大学,中国第一!

日前,自然指数官网更新了最新的自然指数排名(统计时间节点为2024.6.1-2025.5.31)。最新自然指数排名中,哈佛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1,浙江大学位居全球高校第2。Nature Index由Springer Nature发布,追踪各机构研究者在145本独立评选的高质量自然科学和卫生科学期刊上的研究论文的贡献。中国内地高校前10名分别是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和四川大学。浙江大学荣登中国高校榜首。中国内地共有16所高校进入全球前20。26所高校进入前50名。非“双一流”高校中,深圳大学、西湖大学、扬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11所高校表现优异,进入全球高校前200。最新自然指数排名中国内地高校Top200名单如下:转载自《高绩、自然指数官网》

发布时间: 2025-09-04 14:40:39

花儿为什么这样香?华中农业大学最新Cell讲清楚了

进化如何构建基因,这些基因如何获得增强的表达,以及它们如何整合到现有的调控网络中以推动表型多样化,这些都是令人着迷的问题。2025年9月2日,华中农业大学宁国贵团队在Cell 在线发表题为“A de novo-originated gene drives rose scent diversific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自然界中一个全新基因“从零诞生”的多步骤过程,以及该基因对植物表型的影响机制。该研究为两个蔷薇亚种生成了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组装,并对另外40个玫瑰种质进行了重新测序。对100多个月季种质的基因组分析揭示了多个进化步骤,导致月季谱系特有的分类群限制性基因SCREP的重新起源。广泛的转录组学、代谢组学和功能分析表明,在基因启动子中招募微型倒置重复转座因子(MITE)转座子导致表达升高,基因SCREP协调丁香酚的生物合成,SCREP的进化动力学解释了不同物种和品种之间玫瑰香味的变化。该研究为从头基因起源的机制、转座因子在基因表达中的作用以及分类群限制基因在表型多样化中的进化后果提供了见解。基因的出现被归因于各种过程,包括基因复制分化、转座因子驯化、侧向基因转移、基因融合和裂变,以及非编码序列的从头起源。尽管从头起源曾经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现象,但新的证据表明它发生的频率相当高。然而,只有少数研究报告了通过多个进化步骤从头开始构建基因。此外,对这些新形成的基因如何实现增强表达并整合到现有的基因调控网络中,从而影响表型进化的理解仍然有限。蔷薇属(蔷薇科)包括分布在世界各地的200多种玫瑰。迄今为止,已经从大约10种野生祖先物种中培育出35000多种杂交玫瑰,其中大多数在气味特征方面处于劣势。主要由苯类/苯丙烷类和萜烯化合物组成的香料在阻止食草动物、吸引害虫天敌和促进植物成功适应不同环境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植物中,包括丁香酚在内的苯丙烯的花朵排放有助于吸引传粉者并抵抗真菌和细菌。据报道,感染寄生虫的蜜蜂更喜欢不含丁香酚的饮食,而不是含有丁香酚,这种偏好会影响传粉者介导的花性状选择。许多玫瑰的香味主要由芳香物质(苯烯类/苯丙烷类)。然而,玫瑰香味多样化的遗传基础仍然知之甚少。机理模式图(图源自Cell)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系统基因组学分析和基因发现。在这里,研究人员组装了两个蔷薇亚种的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并通过比较分析这两个参考基...

发布时间: 2025-09-03 15:34:29

我国科学家揭示植物基因起源新机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新基因是通过错误复制、融合或拆分已存在的基因而产生的。然而,我国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自然界中一个全新功能基因可以“从零诞生”。北京时间9月2日深夜,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果蔬园艺作物种质创新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宁国贵教授团队题为“A de novo originated gene drives rose scent diversification”(一个从头起源基因驱动玫瑰香气多样化)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揭示了一个全新基因诞生的多步骤过程,以及该基因对植物表型的影响机制。该研究不仅为重新审视植物基因的起源机制提供了新视角,更为植物学领域从头设计新基因、改良生物性状开辟了新思路。月季资源品类丰富,拥有数百个自然种和上万个栽培种,具有重要的园艺价值,适合作为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模式植物。团队以月季为模式资源,研究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基因,并命名为SCREP。研究证实该基因可以显著抑制月季花的关键芳香物质——丁香酚的合成。而这一新基因的诞生,是通过千百万年多步骤“拼装”而来。大约6300万年前,同为蔷薇亚科物种的树莓里骤然出现了一段无功能的“非编码DNA”。直至1600万年前,随着蔷薇属物种植物的演化,这些零散片段逐步演变为可编码蛋白质的完整基因框架。而一个名为MITE的“跳跃基因”插入其启动区,如同安装“能量电池”,促使SCREP增强表达,最终影响了蔷薇属植物花香。团队对38种涵盖野生种、古老栽培种及现代栽培种的蔷薇植物进行基因测序与香气成分分析发现:SCREP基因普遍存在于进化程度较高或经人工选育的蔷薇品种中。缺少该基因或其启动区域未插入MITE“跳跃基因”(无“能量电池”)的植株,往往能释放更浓郁的丁香酚香气。这表明,SCREP基因的有无及表达强度,是塑造蔷薇属植物多样花香“性格”的核心因素之一。该发现不仅为月季花香性状的定向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更具备广阔的合成生物学应用潜力:未来,有望突破传统依赖已有基因进行改良组装的技术局限,通过从头创造新基因的方式,精准改良植物性状。(总台记者 鄢艳 高重)转载自《中国科学报社》

发布时间: 2025-09-03 15:30:23

国科大科研新进展!

从深邃太空到微观生命从智能育种到量子未来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研团队在多个前沿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这些研究揭示了太阳系演化的奥秘拓展基因组编辑技术的边界开辟智能生物育种的新范式不仅深化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理解还在病毒防控、气候变化和能源存储等关乎人类未来的重大课题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解决方案通过嫦娥六号月壤揭示月球阿波罗盆地形成于约41.6亿年前,定位太阳系撞击历史关键锚点近期,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联合粤港澳大湾区科研力量及国际合作学者,通过对嫦娥六号返回样品中撞击熔融岩屑的系统分析,成功确定了嫦娥六号采样点所在的阿波罗盆地形成于距今约41.6亿年前,为揭示太阳系早期撞击历史提供了关键的时间锚点。相关成果以“KREEP-like lithologies in the South Pole-Aitken basin reworked by the Apollo basin impact at 4.16 Ga”为题发表于Nature Astronomy。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后陈景有,国科大博士毕业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张乐为共同第一作者,徐义刚院士为通讯作者。开发超大片段DNA精准无痕编辑新方法近期,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彩霞团队系统报道了一种新型可编程的染色体水平大片段DNA精准操纵技术PCE(Programmable Chromosome Engineering)。该技术在动植物中实现了从千碱基到兆碱基级别DNA的多种类型且精准无痕的编辑,显著提升了真核生物基因组的操纵尺度和能力。相关成果以“Iterative recombinase technologies for efficient and precise genome engineering across kilobase to megabase scales”为题发表于Cell。国科大博士毕业生孙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洪超和国科大博士毕业生刘怡静为共同第一作者,高彩霞为通讯作者。发布机器人育种家“吉儿”系统近期,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许操带领的智能育种攻关团队将BT(生物技术)+AI(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首次提出作物-机器人协同设计(Crop-...

发布时间: 2025-09-02 14:51:3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