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微研学术官网!

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湖北武汉举办首期“科创鹊桥”系列活动 精准对接助力成果落地转化

近日,“科创鹊桥”系列对接活动——首期技术需求对接专场圆满举办。本次活动是也湖北武汉投控集团首届“科创嘉年华”系列活动之一。活动采用小范围、高精准的闭门沙龙形式,构建“需求发布+专家会诊+精准洽谈+持续跟踪”产学研深度对接的服务体系,聚焦制约企业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搭建代表企业与行业专家面对面交流的优质平台,共同探索融合机制,开启合作新篇章。基于湖北科创供应链平台武汉节点采集的真实技术需求,本次活动邀请了来自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智能交通等前沿领域的6家代表企业进行了现场需求发布。这些企业带来了“AI 数字机器人产品介绍”“AI+Web3 技术驱动的全球创新出行平台”等极具发展潜力的创新项目,同时现场提出了在项目落地与企业发展的难题与困境。科创鹊桥”系列活动旨在通过精准撮合、深度互动和长效服务,破解科技成果转化 “最后一公里”难题。依托武创通平台上的创新资源,全年将围绕科技企业“找技术”、科技成果“找市场”、创业项目“找资金”、创新产品“找场景”等四类核心需求开展常态化供需对接。会前通过知识图谱算法生成供需对接清单,会中组织专家团队对技术难题进行深度诊断,配套武创通技术经理人团队“30天跟踪服务”保障对接落地。 转载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发布时间: 2025-04-28 18:28:17

上海:全国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会成功举办

4月18日,2025全国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推进会成功举办。本次大会在国家相关部门和上海市科委、杨浦区政府的支持下,由中国信通院上海工创中心与上海杨浦科创集团联合举办。大会以“脑智融合·共筑未来”为主题,邀请类脑智能领域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知名企业家等汇聚前沿洞见,深化合作交流,共谋类脑智能发展新路径。科技部五司副司长董琪、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长甘小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划与政策局副局长杨列勋、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出席并致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李冠宇以“共筑类脑智能产业新生态”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杨浦区委书记薛侃,杨浦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尼冰出席会议。来自类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研究院所、投资机构的200余名代表参会。会上,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发起成立。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基金矩阵在会上首次亮相。会议同时举行上海类脑智能未来产业集聚区启动仪式,首批入驻长阳创谷园区的重点企业代表上台签约。类脑智能产业创新发展联盟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发起,将开展技术标准创新、产业政策研究、投融资促进、数据共享、测试验证、应用示范、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旨在加强类脑智能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加速应用落地,提升产业成熟度。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基金矩阵由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博康共赢基金、道禾基金、杨浦科创集团等10家投资机构联合发起,将聚焦类脑智能产业新赛道,支持类脑产业前沿技术研究、落地与应用,完善类脑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类脑产业发展。会上,上海市杨浦区发布了10项支持类脑智能产业的发展举措,包括关键技术攻关、应用场景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创新联合体打造、培育壮大企业集群、支持高成长企业、支持产业活动、支持企业融资、提供人才队伍支撑和健全保障机制等。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国科学院院士蒲慕明,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英国剑桥大学认识与实验心理学教授Trevor W.Robbins,清华大学类脑计算研究中心主任施路平等数位国内外专家作精彩发言,分享目前类脑研究的相关成果。在圆桌论坛环节,嘉宾围绕“共创类脑产业新生态,携手新质未来”主题开展深入交流,提出真知灼见、碰撞思想火花。另外,在同期举办的类脑智能产业发展座谈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旭,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助理乔宇等作了精彩发言。2017年,上海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类脑智能相关研究,通过深化基础原创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 2025-04-28 18:27:04

AI时代:“科技”不能辜负“科学”

这样一个看似吊诡的文字产生于当今科技突飞猛进的AI时代。尤其是在人文再次受到冲击的时刻,以此安身立命的学者们更多地将注意力置于人文致思与人工智能(以下简称“人智”)的关系上。这是一个由来已久的命题,今天的很多诉求和表达仿佛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作为人文工作者,我个人也难以回避。不过,就这次卷入其中的感受而言,在不必为“人智”到来大呼小叫的同时,我更想站在“科学”一方,从人文史的视角审视AI时代我们人类的需要自我警醒的命题。对此,笔者想表达的是:科技的超越呼唤科学(精神)的回归。这是一个涉及人文精神的话题。以人文史的角度看,科技的行走已经把科学之心(魂)落下了。一、混沌“未央”的时代素有中国百科全书的《幼学琼林》有这样一句话:“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西游记》的作者也有关于“鸿蒙”直径的描述:“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这也都是在某种意义上进一步阐释着庄周的那则寓言故事:“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如上索引,无论是“混沌”“浑沌”还是“清浊”“鸿蒙”,一个明晰的点位还在这里:“道术”未裂之前,一切的一切尽在囫囵之圜。若是将这一“轴心”时代天工未开的视角转向西方古典学发蒙之初,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另一番日月同辉的情形。古希腊文明彰显出的“两种知识”的形态甚至给我们留下了“本是同根生”的印象。人文与科学俱生的观念作为连体孪生,一开始就为后来的传承与裂变埋下了伏笔。当这个同根连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有了“文学对抗哲学”的说法,并最终在专业化、学科化中各自为营。对于两者“并蒂而生”的说辞,在古希腊的古典作家的言说中就已初见端倪。德谟克利特就这样说过:“两种知识,一种是真正的知识,另一种是模糊不清的知识。色、声、香、味、触都属于模糊不清的知识。”这位先哲所说的“知识”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真正的知识”则是眼见为实的理性知识。苏格拉底也曾在对话中告诫我们:“能够正确引导的只有两件事:真的意见和知识,具有这二者的人就引导得正确。因为偶然发生的事就不是由于人引导的;人能引导得正确就是靠这二者:真的意见和知识。”其实,柏拉图所说的“他与世界的关系就如同木匠与桌子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25-03-11 18:29:00

2024国际数智管理与创新大会暨第十届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DIMI&ICIDEL2024)成功举办

2024国际数智管理与创新大会暨第十届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创新发展国际研讨会议(DIMI&ICIDEL2024)已于2024年11月29日-12月1日在郑州成功召开。本届大会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物流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国际贸易学会跨境电商与物流专业委员会指导,由郑州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产业数智化变革和创新管理专委会主办,由郑州大学管理学院和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管理学院承办,并获得河南电子商务与物流协同创新发展研究院、河南省智能健康信息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一带一路”跨境电商与多式联运协同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郑州大学跨境电子商务培训孵化基地、智能医联网关键技术河南省杰出外籍科学家工作室、微研学术等多家单位协办支持。大会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顶尖学者、行业专家和科研机构代表,围绕数智管理、电子商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前沿课题展开深入研讨,为学术交流与行业创新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

发布时间: 2024-12-25 17:00:00

这所学校官宣:2025年起,家庭收入低于140万的学生,免收学费!

真是良心高校。麻省理工学院(MIT)20日消息:从2025年秋季开始,家庭年收入低于20万美元(约145万人民币)的本科生将享受免学费政策。这项新扩展的经济资助计划预计将覆盖全美80%的家庭,进一步体现了MIT致力于为更多优秀学生提供无障碍教育的承诺。根据新政策,家庭收入低于10万美元的学生家庭将完全免除与MIT教育相关的所有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餐费、杂费,以及书籍和个人开支。相比于2024年10万美元的学费全免门槛,此次扩展将这一上限从此前的14万美元提升至20万美元。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萨莉·科恩布鲁斯(Sally Kornbluth)表示:“大学学费对许多家庭来说是一项重大负担,我们决心让MIT这一变革性的教育体验能够惠及所有最优秀的学生,无论其经济条件如何。对任何怀有MIT梦想的学生而言,不要因为学费担忧而放弃。”此次扩展计划是麻省理工学院多年努力的一部分,目的是提高教育的可负担性。2024年,该校已为本科生提供了总计1.673亿美元的经济资助,相较十年前增长了约70%。此外,MIT对所有本科生的资助不需要学生贷款,而校友和捐赠者的慷慨支持为这些资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家庭预期缴费更低从2025年秋季起,家庭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家长无需为学费、住宿、餐饮等费用支付任何费用。收入介于10万美元至20万美元之间的家庭,根据收入和资产情况,将按比例支付较低的费用。这些家庭的学生总费用远低于美国公立大学的平均在校年费用27146美元。即便是家庭收入超过20万美元的学生,根据具体情况,仍可获得MIT的基于需求的经济资助。麻省理工学院提供在线计算工具,供家庭估算学费成本。此次新政策由MIT本科招生与经济资助委员会提出,并得到校长的支持与采纳,旨在继续推动MIT教育的广泛可及性与公平性。高回报的教育投资MIT教育以其科学和工程学为核心的严格模式闻名,不仅对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重大意义,也为社会带来巨大价值。数据显示,87%的MIT本科生能够无债务毕业,而毕业生进入工业领域的平均起薪高达126438美元。“这项宣布不仅是我们对学生承诺的体现,也是代际间的馈赠,”科恩布鲁斯总结道,“这一政策是数十年来校友和捐赠者对MIT教育价值认同的延续,确保未来的学生也能同样受益。”建议国内高校参考学习一下。

发布时间: 2024-11-27 15:46:40

【科技日报】我国学者提出机器人触觉感知新方法

记者2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副教授董二宝课题组联合香港城市大学副教授于欣格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柔性光栅结构色的触觉感知新方法,在触觉传感器的触点定位分辨率和力识别精度等综合性能上实现了重要突破,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科学评论》。触觉传感器是机器人执行复杂精细操作的关键核心部件之一。近年来,随着机器视觉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视觉识别原理的触觉传感器(也被称为视触觉传感器)成为触觉感知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现有的视触觉传感器主要依赖几何光学信息或标记跟踪技术,其触点力位识别感知的分辨率和精度受到了严重制约。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受仿生结构色现象的启发,创新性地采用柔性光栅薄膜在白光照射下形成的结构色图案作为触觉表征信息,并结合深度学习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实现了接触点的高灵敏、高分辨率感知。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基于柔性光栅结构色的视触觉感知方法,能够充分利用结构色图案中蕴含的丰富触觉表征信息,在触点定位的空间分辨率和法向力识别精度方面显著优于当前的视触觉感知技术,并在综合性能上取得了突破性提升。此外,基于柔性光栅结构色的触觉感知方法展现了卓越的可拓展适用性。研究团队基于核心组件的模块化设计,进一步开发了面向三种典型场景应用的传感器原型:一款高灵敏度振动传感器,能够精准检测低频振动信号;一款仿生触须传感器,能够灵敏感知低频振动和气流扰动;一套具备环向三维接触感知能力的内窥镜触觉传感系统。研究人员介绍,这项研究成果进一步验证了该触觉感知方法在机器人感知、环境监测和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潜力,为智能感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和技术途径。(原载于《科技日报》 2024-11-27 第02版)

发布时间: 2024-11-27 15:40:14

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 贡献脉冲星领域多项重大成果

11月26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召开FAST脉冲星科学研讨会,来自国内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脉冲星领域专家及青年学者参加会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立项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FAST正式开放运行四年来,在脉冲星、快速射电暴、中性氢、纳赫兹引力波等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原创性成果,其中脉冲星领域中发现最短轨道脉冲星双星、捕捉纳赫兹引力波信号的初步证据等突破性进展,为FAST从追赶到领跑世界先进水平提供了强有力支撑。截至2024年11月,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已突破1000颗,超过同一时期国际其他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数量的总和,其中包括大量的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丰富了脉冲星的种类和数量,对于理解脉冲星的形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观测脉冲星,可检验广义相对论、探测低频引力波等,为脉冲星物理、测时等理论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本次研讨会主要聚焦FAST建成以来在脉冲星领域取得的重要科学成果,展望未来中国天眼在该领域的重要机遇和研究方向,如发现特殊的脉冲星双星系统以精确检验引力理论或限制脉冲星质量,进一步推进纳赫兹引力波探测等。FAST银道面脉冲星快照巡天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韩金林带领的王绶琯巡天突击队自2020年开始对银河的盘区进行脉冲星巡天,他们发展了新的FAST观测模式,高效利用FAST覆盖脉冲星比较聚集的天区,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750余颗脉冲星,超过FAST发现脉冲星总数的70%,其中包括110颗偶发脉冲星、170多颗毫秒脉冲星、150多个双星系统(包括轨道周期最短的脉冲星双星)。他们已经对一批致密轨道双星系统进行了相对论测量,通过测量夏皮罗延迟得到了双星的质量,实现了高精度的引力论检验。该团队新发现的暗弱脉冲星成为揭示银河系中暗弱脉冲星族群的关键数据;在银河星场中发现的毫秒脉冲星和脉冲星双星为理解目前尚无定论的双星演化途径提供了核心数据,并成为监测引力波的优良探针。漂移扫描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 漂移扫描利用地球自转和多波束像场旋转,是FAST实现超奈奎斯特采样大天区覆盖的有效模式。清华大学/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带领团队首创独特噪声注入技术,成功运行脉冲星搜索、中性氢成像、中性氢星系和快速射电暴多科学目标同时巡天观测模式(CRAFTS),系统性发现脉冲星208颗,其中包括毫秒脉冲星、蜘蛛脉冲星、FAST首个双中子星等原创性成果。毫秒脉冲星精密测时 北京大学...

发布时间: 2024-11-26 15:59:42

中国21席!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出炉

11月23日,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面向全球发布《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从创新要素全球集聚力、科学研究引领力、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和创新环境全球支撑力5个维度,对全球140个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态势进行了科学评估。评估结果显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北美-欧洲-亚太”大三角格局越发稳固。综合排名前100强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中有99个位于上述区域。亚太地区入围前100强的科技创新中心数量首次超过欧洲和北美,而2023年报告中预测的欧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机会窗口期似乎并未到来,欧洲诸多城市的排名出现明显下滑。报告指出,美国和中国构成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两极。美国进入全球前100的科技创新中心数量达27个,在前30强中独占12席,前10强中坐拥4席。旧金山-圣何塞依然是全球顶尖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继续保持在创新要素全球集聚力、技术创新全球策源力、产业变革全球驱动力这3个维度上的领导力。中国有21个科技创新中心进入全球前100,且有6个科技创新中心进入前30强。北京继续保持其全球第四、亚太第一的地位,同时也继续在科学研究引领力这一维度上引领全球发展。上海继续保持其全球第十、亚太第四的位置。为充分了解中国在全球科创版图中的位势,报告在2023年的基础上对中国37个城市在全球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进行了进一步测评。测评显示,过去一年,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发展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和等级差异,即顶级科技创新中心稳中有升,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稳步前进,东部和中部多数科技创新中心出现下滑。此外,沿海与沿江架构起中国科创发展的基本格局,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依然是中国顶尖科技创新中心成长的三大核心地带。从空间分布上看,中国科技创新中心高度集聚在东部沿海和长江经济带沿线。需要注意的是,相较于2023年,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要素全球集聚力这一维度上下降明显。北京跌出前10强,仅排名第18位,上海、广州、杭州等城市均有不同程度下跌,表明中国科技创新中心在集聚全球创新要素上遇到严峻挑战。《中国科学报》 (2024-11-25 第1版 要闻)

发布时间: 2024-11-25 15:59:22

科学有意思!10项“严肃又有趣”的科研成果获菠萝科学奖

新华社杭州11月24日电(记者朱涵、郑可意)啤酒为什么冰的更好喝?胎儿也有自己的口味吗?“吃瓜”如何引发重要科研成果?……23日晚,10项由科学家的好奇心引领、展现科学精神的科学成果在浙江杭州获得2024菠萝科学奖。11月23日,小观众在浙江杭州举办的2024菠萝科学奖现场进行科学实验。新华社发一个被遗忘在冰箱冷冻室里的西瓜,竟意外引发了西湖大学孙立成团队的“奇思妙想”。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探索,研究人员模拟西瓜皮膜结构,制备出了工业应用中颇有前景的“高性能人工仿生阴离子交换膜”。这项由“吃瓜”引发的科研成果,获得2024菠萝科学奖“灵机一动奖”。“西瓜皮膜指的是西瓜皮最外侧绿色的膜,在冷冻剥离后只有大概75微米,差不多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研究团队成员刘清路博士说,“我们深入研究西瓜皮的结构和功能,锁定了西瓜皮膜上能传递离子的通道,破解了离子穿膜而过的秘密。”向科技工作者的好奇心致敬,让高深的科学走入寻常百姓家,正是菠萝科学奖作为公益性科学传播活动的宗旨和目标。这是11月23日在浙江杭州拍摄的2024菠萝科学奖颁奖现场。新华社发“我们通过超声波扫描发现,胎儿会对胡萝卜的味道做出类似微笑的面部表情,对于甘蓝的味道则会做出厌恶的鬼脸。”英国杜伦大学研究团队一项关于胎儿口味好恶的研究获得2024菠萝科学奖医学奖,团队成员贝扎·乌斯顿在介绍成果时表示。该团队使用4D超声波扫描对100名孕妇的胎儿进行观察记录发现,胎儿在子宫中就能够尝和闻,且有能力分辨不同的味道。研究人员认为,这对理解味觉和嗅觉受体的发展以及相关的感知和记忆有重要意义。“白酒喝常温,黄酒可以加热,啤酒冰镇口感更好,这背后有什么科学道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江雷和他的研究团队借助高分辨率的核磁共振和红外光谱仪,找到了不同温度下,乙醇、水混合物不同分子状态的准确图谱,证实了酒精浓度与温度对口感的影响,获得2024菠萝科学奖“有知有味奖”。此外,关于“小奶孩儿”为什么更好闻、什么纸最割人、蜘蛛操纵萤火虫发出求偶信号捕食、桔子用红网兜装的秘密、杏鲍菇菌丝导电操作“机甲”、苹果长出白蘑菇、蚊子闻香识人的秘密等探究有趣现象背后科学原理的成果,获得菠萝科学奖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物学奖、心理学奖、发明奖、科学事件奖及“疯狂实验奖”。“将科学与兴趣结合尤为重要,有了兴趣后才能获得探寻答案的动力,从而建立...

发布时间: 2024-11-25 15:59:01

关于公布2024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6批面上资助获资助人员名单的通知

各博士后设站单位:根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规定》(中博基字〔2020〕7号),经专家评审和评审结果公示,现决定对4346人给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6批面上资助,资助人员名单详见附件(部分获资助人员略)。附件: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76批面上资助获资助人员名单(部分获资助人员略).pdf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2024年11月25日

发布时间: 2024-11-25 15:58:36